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哲学动态》2016年第1期20-36,共17页Philosophical Trends
摘 要:准确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新"在何处。为此需要探讨三个问题:"何谓唯物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性问题"、"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二元论还是一个有机整体"。参与对话会的学者就此展开了充分讨论,并从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和观点。从原初语境来看,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并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灵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并没有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严格地对立起来,而是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客观诠释两者的优劣,以此来彰显"新唯物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革命意义。当恩格斯将这一文献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时,唯物主义则是在与唯心主义的严格对立的意义上理解的。厘清这种语境上的变化,为我们准确诠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我们重新理解实践与历史性的关系、物质生产与历史性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二元论的关系,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3.1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