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了的象征——论新诗抒情主体的审美选择  被引量:8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傅元峰[1]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  处:《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117-125,共9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抒情主体研究"(批准号14BZW120)之阶段性成果

摘  要:象征主义作为现代派文学的源头,对中国诗人影响深远,但象征主义在中国并未如文学史家描述的那样获得创作实绩。象征主义的中国接受存在理论认知与创作实践的失衡。由于新诗抒情主体未完成观念转换,亦缺乏合适的文化土壤,新诗未能超越技法范畴在更深的抒情主体层面接纳象征主义的诗学养分,形成了对象征主义的错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重寻返乡的精神路向,新诗的抒情主体迅速裂变,展示出对象征主义诗学进行回望的新趋势。

关 键 词:抒情主体 象征主义 当代诗人 中国诗人 李金发 创作实绩 戴望舒 文学史家 意象分析 卞之琳 

分 类 号:I207.25[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