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伟[1]
机构地区:[1]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出 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年第6期107-118,共12页Chinese Criminal Science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刑法适用公众参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BFX057)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刑民界限新论--基于刑法不得已原则的视角(项目编号:CYB14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刑罚的正性心理效应强调刑罚目的与刑罚效果的一致性,申彰刑罚行为导向的积极作用,贬抑刑罚偏离公众意愿之消极影响,并力图通过刑罚惩戒使犯罪者认罪伏法,潜在犯罪者望而生畏,民众普遍首肯。刑罚既是一种痛苦刺激,亦是一种成本附加,刺激使犯罪和刑罚形成整体印象,并直观的予以联想;成本则改变行为的得益,使犯罪得不偿失,支不付出,进而打消犯罪意念,阻遏犯罪动机。刑罚成本的有无、大小与刑罚惩罚的必定性、及时性、适度性休戚相关、紧密相连。具体而言,刑罚应当以公众为视角,从常识、常理、常情出发,在洞彻公众意愿的基础上予以合理设置;在适用时,公众之于刑罚的心理反馈又及时测量刑罚内容与公众意愿的趋同性,并在偏离时予以动态调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