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与早期北大荒文艺的超越性实践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董永祥[1] 周玉玲[1] 

机构地区:[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出  处:《文艺评论》2016年第2期10-13,共4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  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北大荒文学的历史嬗变与审美现代性研究"(项目编号:12B010)

摘  要:北大荒文艺一般指"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黑龙江北部三江平原一带崛起的垦区文艺"(1)。因其作者和服务对象皆为转业军人(农业工人),北大荒文艺成为"十七年"时期"工农兵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对于"工农兵文艺",论者多从其服务政治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十七年"时期的"工农兵文艺"生产是一种在政治意识形态设计、导演下的文艺运动,作家的创作几无主体性可言,文艺完全沦为图解政治的工具。

关 键 词:北大荒文学 黑龙江北部 政治意识形态 主体性 晁楣 集体主义观念 政治现实 农垦局 服务对象 明霞 

分 类 号:I206.7[文学—中国文学] J217[艺术—美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