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会林[1]
出 处:《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期63-65,共3页Study & Explorat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传统中国的能动司法模式研究"(11YJA820004)
摘 要:170多年的中国法律近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师法泰西"或"以俄为师"的过程。中国现行法律体系,由于偏重"采各国一般惯例"或"与国际接轨",对法制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根基不甚注意,而与民族大众之间仍存在相当的心理疏离。这种移植法制必须进行本土化或民族化改良,如此才能植根于民族大众的心田,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实际法制。为推动这一改良,建设"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的传承体系",范忠信教授倡启"法制(治)中国化"学术工程,并约请周东平教授、陈会林副教授、范依畴博士分别从涉公诽谤罪滥用、官民互动解纷机制建构、亲属参与冤狱防阻机制等细小而具体的问题出发,阐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具体智慧和经验,并就未来中国相关法制改良提出具体操作方案。这样一种基于"历史法学"方法,以当代中国现实法制紧迫弊端的矫正方案为宗旨的研究,是一种宝贵的尝试。本期特刊发这组笔谈,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