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魏宝涛[1,2]
机构地区:[1]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辽宁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
出 处:《文艺争鸣》2016年第5期64-73,共10页
基 金: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文艺报>与新时期文学批评文献整理与研究"系列成果;项目编号:14BZW035;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跨学科交叉视野下的<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1949-2000)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C751087
摘 要: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中的思想渊源,其中就包括马、恩、列、斯等人的讲话、发言和相关阐释。这充分体现出此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从现有资料来看,有关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要早于新人形象的探讨,这是符合相关问题阐释的普遍逻辑的。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关 键 词:《文艺报》 社会主义新人 新人形象 人物形象 蒋子龙 银幕形象 世界性问题 国外马克思主义 新时期文学 毛泽东文艺思想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