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显运[1,2]
机构地区:[1]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 [2]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出 处:《农业考古》2016年第3期175-182,共8页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基 金: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河南古代畜牧经济史"(项目编号:2011GGJS-156)
摘 要:民国时期,河南畜牧业市场一度出现了繁荣景象:牲畜交易数量巨大,几乎各个乡镇都有牲畜贸易市场,牲畜销往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甚至远销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使国内牲畜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有了紧密联系;皮毛、猪鬃等远销国内外,使中原地区传统的封闭型畜牧业生产结构逐步向近现代化的外向型生产结构转变;鸡蛋成为大宗商品,在全国规模较大的蛋厂中,河南占了八分之三;皮毛加工业较为兴盛,形成了孟县、林县等交易市场,产品销往汉口、北京、天津等地,获利颇丰。广泛的社会需求,便利的交通条件是河南畜牧业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乱,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以及肆意横行的自然灾害,河南畜牧业市场遭到了重创。民国时期河南畜牧业市场具有畸形性、殖民地依附性、随着国际皮毛市场的兴衰而发生波动的特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