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向世陵[1]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出 处:《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3期5-12,共8页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儒家博爱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3AZX011)
摘 要:人的生存离不开爱和互助,互惠的观念由此形成。人我之间的互惠内置了道德的自律,如能落实"将心比心",不但消融了可能的怨恨,而且会产生正面的价值效应。将心比心反映了不忍人之心的自觉、推广与心理学意义的移情作用。移情被唤醒和激发,促成了处于危险境地的孺子获得解救的亲社会关爱,并在一定情景下引向爱人先于爱己。与当代心理学主要集中于亲社会行为研究儿童爱心不同,古代儒者更多关注儿童与父母之间亲爱关系的培育和向普遍性博爱的推广。从爱亲孝慈的个体关爱到爱国爱社会的崇高境界,既是价值内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教化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愿牺牲自身资源的行为。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物类也有仁爱的情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们相信仁爱和美德终究会有好报。博爱观念的传播和亲社会行为的弘扬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