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晓红[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 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10-21,共12页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5FZW003);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14wkpy3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3T60816)
摘 要:《宋书·谢灵运传论》总结自生民以来文学情声、情辞审美的演进,在期待融通情、辞、声三维审美之新范式视野的基础上提出声律审美主张。永明体诗人以四声制韵,既是为实现诗的"易读诵",也蕴含着对复现生民内心音感的追求,是"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士族审美观在诗歌审美上的体现。这种审美自觉,既有着传统诵诗的审美积淀,也有此期佛教经声的影响;其所依托之声韵学知识,既有经学音训之启示,又有其时南北不同语音交流及佛教审音学的催化,具有新旧文化兼容的品格,能够整合魏晋以来旧族与南朝新兴士族的审美需求与知识积累。他们共同推出富有生命力的永明体,在入唐后发展成势压古诗的近体审美典范,导致谢灵运文学史地位之失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