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诗古[1]
出 处:《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年第4期74-89,共16页CPC Hist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基 金: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第五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之资助
摘 要: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对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之历史贡献卓著,是历史的一种面相;与此同时,在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的压力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日渐不自由和艰难,口粮不足一直威胁着他们的家庭生计。在“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下,“人口多劳力少”的农户生活变化尤为明显。1956—1958年,某些农民除了抢粮、闹粮和退社等正面、主动的抗争之外,还有一些消极的、退让式的抗争行为,主要包括了自杀与外流。此时,无论是地委、县委或乡社干部,以及社员,就已经在面对农村不断出现的非正常死亡现象。面对这一系列农村制度变革,农民一直在试图抗争,只是抗争的手脚被严重束缚。任何企图组织大规模集体抗争的行动,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口粮与资金的短缺。大规模的集体抗争没有出现,根源不全在社会控制,也在于这种“釜底抽薪”式的社会结构。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是有所帮助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