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包堃旸 彭汤明[2] 陈礼刚 万伟峰[2] 李伦 张明辉[2] 黄昌仁[2]
机构地区:[1]四川医科大学,四川泸州646000 [2]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出 处:《山东医药》2016年第33期78-80,共3页Shandong Medical Journal
基 金: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科技计划项目(12019,15054)
摘 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破裂单发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110例,CT 均表现为鞍上池、环池、前纵裂池或基底池积血,其中前循环动脉瘤95例,后循环动脉瘤15例。患者均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及随访造影采用Raymond 分级(RS)评价栓塞结果,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10例中,成功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动脉瘤108例。即刻造影显示 RS 1级64例,RS 2级38例,RS 3级6例;术中未见弹簧圈脱出瘤腔和载瘤动脉血栓形成。84例术后6个月内行第1次造影随访,RS 1级54例,RS 2级24例,RS 3级6例。第1次随访造影结果与即刻造影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568,P =0.570)。64例术后7个月后接受第2次造影随访,RS 1级51例,RS 2级10例,RS 3级3例。第2次造影随访结果与即刻造影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610,P =0.003)。随访期间无血栓形成和载瘤动脉狭窄。临床随访97例,随访时间3~24个月,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获得满意临床结果(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0~2分)74例(占76.2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破裂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