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与“新兴”的共存——试析刘呐鸥的电影特性论  

On Liu Na'ou's Films:Sophistication and Fashion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田亦洲[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100871

出  处:《当代电影》2016年第10期103-107,共5页Contemporary Cinema

摘  要:作为最早将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译介到中国的电影理论家之一,刘呐鸥及其电影理论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富跨文化意味的典型案例。在"尖端文学"与"新兴文学"之"前卫"精神的影响下,刘呐鸥构建起了一种脱胎于法国印象派—先锋派与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电影特性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影戏的"一词居于核心地位,纯粹性、动态性、机械性与时代性四要素则分别对应着"影戏的"的不同向度。无论从理论化深度,还是体系化程度来看,刘呐鸥的电影特性论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也为我们重新考察刘呐鸥以及其他中国早期电影理论家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路径与参照。

关 键 词:刘呐鸥 电影特性论 “尖端文学”与“新兴文学” 西方电影理论 文化主体性 

分 类 号:J90[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