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静[1] 常保超[1] 刘磊[1] 张燕[1] 陈卫东
机构地区:[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安徽蚌埠233004
出 处:《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1396-1399,共4页Journ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基 金: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3A191);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课题资助项目(09C169)
摘 要:糖尿病( DM)是发展中国家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也是全球终末期肾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炎症过程在DM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黏附分子、炎症趋化因子和致炎因子在DM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1]。约1/3的1型DM和1/4的2型DM患者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DN)[2]。尽管积极应用药物治疗,一些DM患者仍出现肾损伤。控制血糖并不能延缓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3]。 DN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糖代谢紊乱、细胞因子、炎症机制等多种因素有关[4]。在DN发病过程中,巨噬细胞分泌的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IL)-6等参与了细胞黏附、分化与组织损伤[5]。本文就参与DN发病的主要炎性细胞因子作一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