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苑文超 袁翰[1] 郭杨[1] 周龙云[1] 马勇[1] 黄桂成[1]
机构地区:[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00
出 处:《广东医学》2016年第21期3286-3289,共4页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573997);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编号:15KJD360001)
摘 要:目前,脊髓损伤(SCI)的治疗存在很多困难,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有限,其丢失的神经元无法替代,轴突损伤无法弥补。通过移植来自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或胚胎干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形成功能性神经突触的潜力,并在脊髓损伤节段的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胚胎或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可能会引发伦理问题。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可以产生神经前体细胞,并且可以分化成神经干细胞,在SCI的治疗中实用性较强,而且提供了一个符合医学伦理的来源。应用自体细胞作为转化来源,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在前期研究中涌现的体细胞直接转化技术又进一步缩短诱导周期,提高治疗效率。本文对成体细胞重编程技术治疗SCI的方法更新、机制研究的发展,未来前景等作一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3.1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