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诱导小鼠肝细胞核分子损伤的红外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阳益萍[1] 韦小敏[2] 温平镜 覃丽琳[2] 陆继培[3] 

机构地区:[1]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南宁530028 [2]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3]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出  处:《毒理学杂志》2016年第6期440-443,共4页Journal of Toxicology

基  金:广西教育厅资助项目(桂教科2002316号)

摘  要:目的研究氟化钠诱导小鼠肝细胞核的分子损伤。方法 32只SPF级纯种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低、中、高浓度组分别腹腔注射2、8和32 mg/kg·bw·d氟化钠染毒,1次/d,14 d后处死动物,检测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并用ATR-FTIR检测肝细胞核生物分子变化。结果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随染氟浓度的增高而升高。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各染氟组吸收峰降低,在900-1148cm波段对照组吸光度(A)值〉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高浓度组蛋白磷酸化、糖原、DNA、酰胺酶Ⅱ和酰胺酶Ⅰ结构或水平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浓度组差异以第1主成分为主,低浓度组差异以第2主成分为主。第1主成分中,低、中、高浓度组蛋白磷酸化(988/cm、940/cm)、糖原(988/cm、940/cm)、DNA(1061/cm、1065/cm、1070/cm、1121/cm)和对称性磷酸盐(1080/cm)的结构或水平均改变,且低浓度组改变〈中浓度组〈高浓度组,高浓度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主成分中,低、中、高浓度组酰胺酶Ⅱ(1545/cm、1585/cm、1490/cm)和酰胺酶Ⅰ(1650/cm、1630/cm、1665/cm)的结构或水平均改变,高浓度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可能是一种环境致癌物。ATR-FTIR有望作为低环境污染物引起遗传物质损伤的早期检测方法。

关 键 词: 肝细胞核 分子损伤 红外光谱 

分 类 号:R114[医药卫生—卫生毒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