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剧本》中的反身性策略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高瑄[1] 易丹[2]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系

出  处:《电影评介》2017年第1期75-77,共3页Movie Review

摘  要:柏格森认为,我们不能感知整个事物或者全部画面,我们的感知总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信仰和心理需求感知与我们有关的或者引起我们兴趣的部分.[1]在德勒兹建构的感知—运动模式中,人类的感知是受限制和影响的.我们无法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事物,这不仅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性,也取决于外界对我们感知的重塑.正如福柯通过解构主体,借用了海德格尔的限定性分析,从而指出主体的存在受制于有关劳动、生命和语言的阐述.[2]因此,在我们的感知或是认识过程中,总会经历不同客体间的转移,我们不断远离一开始看到的客体或是一开始确立的认识,从而片面的认知不断累加,最终导致对初衷的异化,甚至全部崩溃,人类无法掌握绝对真理.

关 键 词:《改编剧本》 反身性 经济利益 运动模式 心理需求 意识形态 定性分析 海德格尔 

分 类 号:J905[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