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换读及其复杂性初探——以楚简文字为例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俞绍宏[1] 王娅玮 

机构地区:[1]大连大学文学院

出  处:《中国语文》2017年第2期229-233,共5页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基  金: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沪博藏战国楚竹书(八册)校释"(12YJA740099);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上博藏第一批楚竹书全编通释"(12BYY082)

摘  要:“同义换读”又称“义同换读”,是现代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沈兼士(1986:311—314)首次提出“义同换读”概念:“汉人注音,不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异音同用……同用者,辞异而义同;音虽各别,亦可换读”,并分析了古书中“诊”换读为“戾”、“龟”换读为“皲”、“嗣”换读为“侦”等“义同换读”用例,指出“故同一字体,不妨有时表示同意义之两语辞。大抵以恒言换读异语者为多。其法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尽管从文章名称上看,沈氏似乎是把“义同换读”看成汉魏时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而从他的同一字体可表示同意义两语辞、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等相关论述以及举例来看,实质上是将“义同换读”看作一种文献用字现象。

关 键 词:日本文字 复杂性 楚简 注音方法 名词术语 汉魏时期 用字现象 义同 

分 类 号:H11[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