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郑稚丁
机构地区:[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 处:《文学教育(中)》2017年第2期9-11,共3页
摘 要:在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的形象不能简简单单的被解读为对男权的反抗和对话语权的争取,她的形象具有另外一层深层内涵。具体来说,李雪莲坚持二十多年的告状,她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洗刷丈夫对自己的污蔑,表面上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不懈努力,实际上她更深深的陷入男权意识。李雪莲的形象既有对女性思维中的“男权意识”揭示,也有对女性的自我奴化现象深层剖析,以及对权利文化的整体批判和斯德哥尔摩情结现象的深层探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