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海洲[1]
出 处:《郭沫若学刊》2017年第1期53-58,共6页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基 金: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学创作研究"(编号12BZW087);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阐释"(编号2014CWX013);商丘师范学院2013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郭沫若"(编号:2013GGJS01)
摘 要: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其一生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连,既为其带来巨大的荣耀,也备受后人的非议。郭沫若建国后的为文与从政,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批评与非议,尤以郭沫若的逢迎之作、"烧书事件"、《李白与杜甫》的创作最为典型。对郭沫若为文与从政的批评,大致经历了50年代海外学者的政治批评、80年代郭沫若逝世后的学术批评、90年代的自由主义批评和新世纪的民间批评,以上四种批评话语各具特色,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缺陷,都无法真正对郭沫若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