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彩霞[1] 段志敏[1] 杜蕾蕾[1] 李岷[1]
机构地区:[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真菌科,南京210042
出 处:《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年第6期463-465,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75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536005);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013-WSW-039、2013-WSW-090);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青年基金(3332016108)
摘 要:白念珠菌作为人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普遍定植于皮肤黏膜,成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在宿主免疫异常时致病,引起手足癣、甲癣、阴道念珠菌病等浅部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及念珠菌血症等深部念珠菌病。近年来,各种因素导致的免疫抑制、免疫受损患者数量增加,使白念珠菌感染为主的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上升,虽然新的唑类药物和针对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但念珠菌血症引起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临床上,仅部分个体最终发生真菌感染或多次复发,除菌株载量及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基础疾病和营养状况等因素外,宿主遗传背景与之关系密切。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