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语义认知与词汇语用之解构——《离骚》中的自称代词、主语位置及语义功能辨析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Li Sao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海龙[1] 

机构地区:[1]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院,美国纽约10027

出  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25-33,共9页Journa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9)阶段成果

摘  要:楚辞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承先启后意义。它拓展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和体裁,特别是加强了文学表现的张力。在以《离骚》为代表的大量作品中,屈原利用诗歌形式来表达其生命感悟、政治抱负,利用文学书写表现重大的人生命题,为以后中国文人文以载道的表述传统开了先河。纵观《离骚》和屈原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在内容上屈原有创新,在诗歌形式上屈原也是贡献良多。屈赋拓宽了诗歌表达的疆域,它在表达手法上加长了句型,增加了虚字,丰富了铺陈和抒情的力量。本文试图考索屈赋发生的渊源与其时楚风南音以及民俗的关系;同时,也探讨屈赋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政治、社会的动力学因素。我们重点讨论《离骚》中的自称主语代词、主语位置及因之而呈现出的特殊语义功能,并对之进行系统的语境分析。此外,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义学的理念对屈赋的造句和修辞进行"深度描写"分析解构,以期正确还原和理解屈原创作的深层寓意并发掘诗人两千年前埋设的修辞谜箴;从而更好地领会这位伟大诗人划时代的作品。Qu Yuan's Li Sao ("Encountering Sorrow") is one of the greatest epic poem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represents a landmark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Li Sao is the lead poem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Chu-ci collection, in which Qu Yuan manifests himself in a poetic character. Li Sao has heavily influenced future literary themes and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I try to apply 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to decode the sub-semantic structures within this classical poem. We review Li Sao's composition and word-usage and analyze how Qu Yuan's arrangement of claiming pronouns and syntax help to enrich his poetic expressions.

关 键 词:屈赋 自称代词 语义认知 解构 上下文 文本修辞 

分 类 号:I207.223[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