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迁前后城郊型社区公共空间的变迁、特点及其启示——以北京市J小区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金龙[1] 孙旭东[1]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出  处:《地方治理研究》2017年第3期36-46,共11页Local Governance Research

基  金: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重大项目"发展干预;自然资源管理与乡村转型--基于行动者导向理论的解读"(15XNL022)

摘  要:城郊型社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冲突和社区治理问题也日益呈现。J社区位于北京郊区,动迁前后,公共空间从一个自然村突变为典型的中国城市社区。自然而散落的内生家庭庭院、公共水井、私家磨坊、社区关帝庙和私家菜地,以及社区文化园和会堂被外观更精美、功能更专一、布局更集中的政府和开发商外生供应的社区广场所取代。社区组织发育不良,培育不够,导致动迁居民难以适应城市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社区传统社会交往、行为规则和社区自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断,新建公共空间不符合农民需求。此可归因于动迁农民自身传统习惯的延续、政府一刀切的公共空间供应模式、社区组织的缺乏。城郊型公共空间建设应当尊重农民意愿,强化社区建设,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关 键 词:社区治理 城郊型社区 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 

分 类 号:D669.3[政治法律—政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