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学技术在舌苔形成机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慧雯[1] 郭春荣[1] 张伟妃[1] 张红凯[1] 李福凤[1] 孙祝美[1] 

机构地区:[1]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上海201203

出  处:《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年第3期392-394,F0003,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基金资助(81403273;81373555);201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摘  要:在中医四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脉诊和舌诊.舌诊是元代以后才逐渐被普及的诊法,中医对舌象的认识过程,是体现中医的医学观和认知思维特征及其过程的.最早对伤寒病"舌上胎"进行分析的成无己,在书中只论述了舌苔的变化,已认识到舌苔变黄、变黑,是邪热内结的证据[1].《形色外诊简摩》有云:"有病,则舌必见于苔,病藏于中,苔显于外".中医认为舌苔是反映脏腑,特别是脾胃生理病理变化的标尺,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疾病、把握病情变化、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

关 键 词:舌诊 舌上胎 伤寒病 基因组学 形色外诊简摩 腻苔 慢性胃炎患者 四诊 诊法 成无己 

分 类 号:R241[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