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诗学视角考察文学性的翻译  被引量:17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彦春[1] 吴浩浩[2]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2]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出  处:《外语研究》2017年第3期65-71,共7页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经>英译译本分析研究"(编号:13BYY03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诗学为视角探究翻译中文学性的机制这一核心问题,从不同方面解释翻译的表征性和代理本质,由此阐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这一哲学命题。讨论表明:文学性不局限于文学文本,可以有多种体现方式,如修辞手法(隐喻、拟人、夸张等),格律及样式(头韵、尾韵、韵式、节奏、文本形式等)。翻译中文学性的丧失是根本性的丧失,它甚至使文本失去了是其所是的定位。为保持其文学性,类比是根本途径。翻译本质上是类比的,它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揭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象似性,并遵守最佳关联原则寻求最佳代理。

关 键 词:文学性 代理原则 表征方式 象似性 最佳关联 

分 类 号:H059[语言文字—语言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