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17年第7期21-26,共6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的谱系学研究"(项目编号:14BZW135);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编年与谱系学研究"(项目编号:SKZZB2015029);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京味文化的谱系研究"(项目编号:12WYA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摘 要:20世纪80年代,王富仁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坚定的学术勇气,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鲁迅研究系统,即把鲁迅《呐喊》《彷徨》反封建的意义从“政治革命的镜子”转到“思想革命的镜子”,完成了鲁迅研究史上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超越”。而到了90年代,在诸多学者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强调将旧体诗词、通俗文学纳入现代文学研究框架的时候,王富仁却“固守”着现代文学研究的传统框架,不同意将旧体诗词、通俗文学写入现代文学史。进入21世纪,王富仁再一次聚焦新文学研究框架,以“新国学”的概念拓宽传统“国学”的研究范围和视野,将“新文学”的研究框架融入“新国学”的研究框架,重构有关中国学术的观念。这是他在反思、总结中国学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完成的再一次“超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