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2]新疆哈密第十三师党委党校,新疆哈密839000
出 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2期37-47,共11页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11&ZD09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新疆移民与社会变迁研究"(14CZS028)
摘 要:清朝统一新疆后,面对新疆地广人稀、极度缺粮的局面,在乾隆、嘉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多种形式的屯垦,尤其是持续的移民屯垦活动。在屯垦活动中,新疆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发,农业生产水平空前提高,以乌鲁木齐为代表的北疆新垦地,由于兵屯范围广、移民劳动力充裕,粮食连续多年获得大面积丰收,新疆"粮荒"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新疆随之也出现了"屯垦陷阱"的现象,表现为:首先是兵屯的高耗费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越陷越深,国家投入越多损耗越大,不得不多次处理兵屯地;其次是粮食大面积丰收与"谷贱伤农"的矛盾不断深化,粮价严重低于关内地区,屯民收入远远低于预期;再次是从关内移民新疆的屯民群体情绪波动严重,许多移民稍有积余就返回原籍,影响了屯垦队伍的稳定。"屯垦陷阱"的出现是新疆屯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与清朝乾嘉时期屯垦开发过程中缺少规划、盲目开发有关,更与新疆交通不便、物流困难、贸易受限有关。此后,清朝开始大力发展民屯经济,重视发展城市与商业的集散能力,健全城乡贸易体系。但是,新疆的"屯垦陷阱"现象所引起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些问题一直遗留到今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