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晶[1]
机构地区:[1]德州学院,山东德州253023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14期257-261,共5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编号:BS2010SF002)
摘 要:在分析近9年我国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基础上,构建粮食发展指数模型,计算我国省级单位的粮食发展指数,比较不同省级单位在粮食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并针对不同变化原因提出建议与对策。结果表明:(1)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00 kg的营养安全要求,粮食供需处于低水平的紧平衡状态下;(2)粮食发展水平最高的4个省级单位,区域粮食播种面积、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提高较快,2011年人均粮食产量为营养安全标准的2.26倍,为国家粮食生产和提供余粮作出重大贡献;(3)粮食发展水平居中的10个省级单位,在粮食播种面积、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人均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增长速度均处于中等水平,人均粮食产量略有盈余。此区今后在播种面积提高方面潜力有限,增产方面须要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在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提高上实现突破,才有望在今后的粮食生产中提高本区的地位和作用;(4)粮食发展水平最低的17个省级单位,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提高速度较低,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总体较低,其中较多单位人均粮食产量呈减少态势。这17个省级单位2011年人均粮食仅为251 kg,远远低于营养安全要求,须大量由外区调入粮食。此区人口稠密,今后在播种面积提高方面潜力有限,增产方面由于基数较低,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大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是提高粮食自给程度,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途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