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澜[1]
机构地区:[1]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出 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97-102,共6页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化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3BXW058);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卡勒德.胡塞尼作品的叙事伦理与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4BWX01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文学课方法探索"(项目编号:2015JKGHYB0062)
摘 要:青少年的成长一直都是麦克尤恩关注的主题。同样地,在《赎罪》中,作者真正的关注焦点是主人公布里奥妮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创伤——不完整的家庭秩序、亲情缺失、代际间幽灵创伤等因素都给布里奥妮心中留下了阵阵隐痛。整部小说都围绕着主人公布里奥妮在十一岁的夏天犯下的"罪行"及其持续多年的后果,以塔利斯一家人为切入点、在分析布里奥妮心理机制的同时管窥出一段动荡的岁月。通过将个体创伤书写与成长主题的成功链接,麦克尤恩把对人性的洞察、对传统伦理的呼唤、对现代权力话语机制的谴责在作品中相互交织,使《赎罪》成为一部虚构与现实互相影射、家庭对子女造成的无形创伤与战争对个体造成的身心重创遥相呼应的杰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