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出 处:《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132-140,共9页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运行研究"(16ZDA133)
摘 要:我国公债滥觞于晚清,发展于民国时期。在民国短短的38年间,相继在1921年、1932年和1936年发生了三次公债整理事件。从经济层面看,这三次整理是中央政府对公债制度和财税体系不同程度的纠错和改革。它们的发生缘于公债担保的不稳定、债务结构的不合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非对称以及财政收支极度的不均衡等。从政治层面看,三次整理是在政府宏观经济治理由"经济极度自由"向"统制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银行家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政治与经济层面的相互交织,贯穿于三次公债整理的始末,而三次整理的本质区别取决于"经济面"与"政治面"之间力量的消长,由此也导致三次整理过程中政府与银行家的得失迥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