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
出 处:《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189-193,共5页Hube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后新生代社会认同建构与社会建设参与研究"(09BSH019);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与消费行为研究"(ZN02);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支持课题"建构与导向: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研究--基于青年的偏差行为的分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研究项目(2015-SZK-042)
摘 要:在青少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假设必然会出现两种定义结果:相悖或相符,即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凸显的定义偏颇;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相一致,会出现二者都较高、较低以及都恰当的三种情况,而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公约失范导致二者不恰当地一致性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化问题。基于此,应协助青少年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科学引导社会定义,同时加大规制力度,减少社会误判,消减歧视与污名现象,增加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都正确的情况下促成二者的一致性,最终促进青少年发展与社会进步。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