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建国体制到党治国体制再到党兴国体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型体制的建构  被引量:7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唐亚林[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出  处:《行政论坛》2017年第5期5-15,共11页Administrative Tribun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包容性公民文化权利视角下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研究"(12&ZD021)

摘  要:在现代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中,早先源自古希腊对权力运行方式进行划分的多样化政体分类方式,经过有意识的改头换面,慢慢演化为民主体制与专制(威权)体制两种对立的政体类型判定方式与学术话语叙事模式,并武断地将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划归为需要向民主体制转型的威权体制,造成目前学术界流行的西方政治学理论无以解释当代中国发展的困境,需要重新反思和系统重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近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党建国体制"的新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原则勾画、苏联政治体制的示范作用、国民党"党治国体制"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与建设的自我创造等综合因素,在执政党、国家政权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关系建构方面,中国共产党形成并实行高度集权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方式的"党治国体制"。由于执政党、国家政权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功能不一,其所适应的法律与规范有别,如何规范三者彼此的关系,形成有序运作机制以及制度化运作模式,一直是"党治国体制"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以责任、效率、理性与法治为核心的渐进式制度化改造与价值性建设,逐步实现了从"党治国体制"向"党兴国体制"的转型,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则标志"党兴国体制"的生成,其内涵为建构一个集基于发展目标的"发展—领导型体制"与基于实现发展目标的制度化运作模式的"使命—责任型体制"于一体的复合型体制。"党兴国体制"的有效运行,尚有赖于作为领导力量与主体建设力量兼具主体理性的使命型政党的理论创新与全面建构。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 党治国体制 党兴国体制 治国理政新体制 发展目标 运作机制 使命型政党 

分 类 号:D2[政治法律—政治学] D61[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