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2]首都师范大学
出 处:《国家航海》2016年第1期22-35,共14页National Maritime Research
摘 要:在近代海防战争中,炮台与战舰作为一对矛与盾相互较量和反复博弈,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位于中国首都北京东大门——天津入海口的大沽炮台经历了英法联军于1858年、1859年和1860年发动的三次海战的洗礼,并在历次海战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进而决定了每次战斗的最后结果。本文拟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三次大沽海战为中心,通过对大沽炮台、火炮以及大沽等地防御体系的剖析,结合英法联军的舰船情况,阐明在近代海防战争中,不仅士兵、指挥者等起到决定海防战争胜败的重要作用,而且炮台及其相关的防御体系也和战争的结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During the Second Opium War, the Dagu Battery at Tianjin, which defended the capital, experienced three offensives from combined forces of the English and French, namely, in 1858, 1859, and 186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efensive system of the battery and the battleships of the English and French, as well as their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final outcome of these conflicts.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