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迪[1,2]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院,上海200072
出 处:《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35-43,共9页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消费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6ASH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文化区分领域的一个重要争论是文化-阶级同源或说合法性文化理论和杂食文化理论。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争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使用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考察中国社会的文化消费及其构建社会区分的机制。实证分析发现,在我国特大城市居民中,合法性文化总体不显著,"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偏好高雅文化"的假设未得到支持;而杂食文化更为显著,无论是音乐、阅读单领域,还是音乐-阅读跨领域的文化消费中,人们的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职业阶层为管理精英或专业精英,更可能偏好杂食品味。代际与大众品味的关系也得到证实,无论是音乐还是阅读,越年轻越偏好大众品味。显著的杂食文化倾向一方面与当代文化的个体化和商业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历史原因使得人们对高雅文化认知较为模糊;年轻一代更多受到当代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在高雅文化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充分。研究发现对于社会融合、全民文化素质提升、青年教育、扩大消费等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