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巧艳[1,2]
机构地区:[1]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 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95-99,共5页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村落空间优化与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研究"(14BMZ100);广西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机制构建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研究"(13BMZ007);广西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地时空分离与广西稻作区农户技术采用的互动机制研究"(13DGL007)
摘 要:作物(产业)景观不仅象征着一个社会的生产模式,也代表着当地的人文性格,是一个地方特殊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具体体现,建构了行动者的集体记忆。布央侗族的地方感和景观意识深植于茶叶产业当中,表现于布央意象形成的全过程,是侗族聚落内外因素和地方脉络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茶叶景观并不是侗族聚落的原始自然景观,也不是传统上所认知的侗族文化,然而透过布央侗族的在地实践,茶叶产业却在布央侗族20多年的经营之下,逐渐成为其集体记忆,而布央村的茶叶文化也成为侗族文化的另一个象征符号。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