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侧切初产妇产后6~8周盆底功能和盆底器官脱垂观察  被引量:2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胡孟彩[1] 郑雪芹[1] 赵冰[1] 陈璐璐 樊荣 高雅 

机构地区:[1]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450052

出  处:《山东医药》2017年第35期53-55,共3页Shandong Medical Journal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300469)

摘  要:目的观察会阴侧切初产妇产后6~8周盆底功能和盆底器官脱垂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顺产分娩并于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1 351例,其中接受会阴侧切的593例为观察组,未行会阴侧切的758例为对照组。复查时均行盆底功能检查,检测内容包括盆底肌肌力、盆底动态压、盆底肌疲劳度;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统计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发生情况。结果产后6~8周观察组Ⅰ类肌肌力异常585例(98.65%)、Ⅱ类肌肌力异常585例(98.65%)、盆底动态压力异常538例(90.71%)、Ⅰ类肌疲劳度异常400例(67.45%)、Ⅱ类肌疲劳度异常399例(67.27%),对照组分别为753例(99.34%)、752例(99.20%)、680例(89.67%)、537例(70.83%)、534例(70.51%)。两组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盆底动态压力、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异常率相比P均>0.05。两组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盆底动态压力、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异常率相比P均>0.05。观察组发生阴道前壁膨出557例(93.93%)、阴道后壁膨出402例(67.79%)、子宫脱垂233例(39.29%),对照组分别为719例(94.85%)、477例(62.93%)、314例(41.42%)。校正母亲年龄、分娩时胎儿体质量、孕周、头围、第二产程长度、缩宫素使用率和裂伤率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会阴侧切是Ⅰ类肌疲劳度异常的保护性因素(P<0.05),但与Ⅱ类肌疲劳度、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盆底动态压力异常及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与未行会阴侧切者相比,会阴侧切初产妇产生6~8周盆底Ⅰ类肌疲劳度异常率较低,但其他盆底功能指标和盆底器官脱垂情况无差异。

关 键 词:会阴侧切 盆底肌 盆底功能 阴道前壁膨出 阴道后壁膨出 子宫脱垂 初产妇 阴道分娩 

分 类 号:R711.5[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