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吕双伟[1]
机构地区:[1]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辞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81
出 处:《中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4期28-33,共6页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基 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清代骈文视域中的桐城派"(17A13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骈文以句式对偶为主要特征,辞赋则讲究押韵、排偶等,两者不是同一层次的文体概念,具有层级性特征。唐宋元明的骈偶之文名为"四六",与辞赋平行发展,并行不悖。清代的骈偶之文演进为"俪体""骈体""骈文"等,多包括讲究排偶的辞赋,实现了对辞赋的扩容。清人既用"骈体""骈文"超越唐宋元明"四六"概念,将诗词曲之外的各类骈偶文章,包括辞赋纳入其中;又拓展原有"四六"内涵,多用之代指"骈体""骈文",辞赋也可纳入"四六"文集。但因为辞赋不追求四六隔对,明以前"四六"文集不收辞赋,因此清代也有《国朝骈体正宗》等少数选本延续此意。今天,我们笼统地说两者是交叉或平行,都不符合文学史的事实。对它们的关系梳理,不能抛开"四六"演进与骈文历史,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与时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