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燕妮[1]
机构地区:[1]贵州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贵州贵阳550025
出 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115-120,共6页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荆楚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编号:2012BAH83F00);国家民委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民委发[2014]37号);贵州民族大学2014引进人才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土家族节日民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07)
摘 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据着较大比重,面对日益增多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对民俗的申报、管理、传承和活化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民俗"与"非遗"类属关系模糊、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明显不足、文化空间类别的缺位、项目编号指导性不强等问题。针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面临的种种困境,本文根据科学性、全面性、本真性等非遗分类原则重构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分类体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