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020 [2]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上海200241
出 处:《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1期129-136,共8页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摘 要:1920年代传播新文化最有影响力的并不是《新青年》和《新潮》杂志,而是商务印书馆及其他上海出版同业。那么,出版界为什么愿意参与新文化的传播?他们参与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并不一定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更主要的是出于市场的考量,他们看到了新文化的市场潜力。通过有效的动员组织方式、文化生产方式,他们把新文化变成"外来、时髦的"商品,然后又通过无远弗届的发行网络向全国范围扩散,从中获益。出版家群体趋新文化的过程,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由校园实验逐渐席卷全国的过程。没有出版家的介入,新文化在短期内激荡成潮是很难想象的。将一种思潮或文化运动与出版事业,乃至市场的流通与获益机制联结考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更深入地理解思想与文化运动的缔造过程和流播过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