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永明[1]
出 处:《美与时代(美学)(下)》2017年第10期17-24,共8页Aesthetics
基 金: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围绕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传播和"人民的文艺"的论述,艺术人民性理论开始建构。首先,以郭沫若、蔡仪、林默涵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人民文艺""人民性"理论进行了阐释。其次,在国统区传播《讲话》过程中,在与胡风的文艺思想争论中,产生了冯雪峰的"人民力"等理论;在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宣传毛泽东艺术思想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建国后文艺运动有深远影响的一些批评范式。最后,在第一次文代会上,"新的人民的文艺""人民文艺"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作为一种批评理论,艺术人民性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一个理论高峰。
关 键 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性 人民力 郭沫若 林默涵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