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艺术人民性理论的建构与发展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永明[1] 

机构地区:[1]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出  处:《美与时代(美学)(下)》2017年第10期17-24,共8页Aesthetics

基  金: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围绕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传播和"人民的文艺"的论述,艺术人民性理论开始建构。首先,以郭沫若、蔡仪、林默涵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人民文艺""人民性"理论进行了阐释。其次,在国统区传播《讲话》过程中,在与胡风的文艺思想争论中,产生了冯雪峰的"人民力"等理论;在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宣传毛泽东艺术思想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建国后文艺运动有深远影响的一些批评范式。最后,在第一次文代会上,"新的人民的文艺""人民文艺"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作为一种批评理论,艺术人民性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一个理论高峰。

关 键 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性 人民力 郭沫若 林默涵 

分 类 号:I200[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