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税典奎 陈云[2] 叶剑 刘小娟 张志杰 杨文革 罗诗雨
机构地区:[1]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柳州545001 [2]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出 处:《时珍国医国药》2017年第11期2698-2700,共3页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摘 要: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虚湿蕴夹瘀型慢性胃炎伴IM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体有效率及红外皮温的变化,以证实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IM患者的有效性,并初步阐述其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确立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组为中药治疗组(以下简称中药组)30例、中成药治疗组(以下简称中成药组)30例及西药治疗组(以下简称西药组)30例,每组治疗疗程均为六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脾俞胃俞皮温及任督二脉均温的变化。结果 (1)临床症状评分:中药组、中成药组及西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6.7%、46.7%。经治疗后,中药组临床疗效分别与中成药组及西药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非常显著改善(P<0.01)。(2)红外皮温改变:中药组、中成药组治疗前后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治疗前后脾俞、胃俞的皮温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治疗前后任督二脉皮温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经治疗后,中药组分别与中成药组及西药组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成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M患者的中医病理基础多为寒、湿、瘀,理中通络化浊汤可显著改善IM患者临床症状,经治疗后,脾俞、胃俞皮温及任脉、督脉均温较前均有所升高,着重于"温"、"通"二字,明显起到温中散寒、通络化浊的作用,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关 键 词:中医方剂/理中通络化浊汤 慢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红外皮温
分 类 号:R256.32[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