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炉与矿硐之关系:清代矿厂运作的一个侧面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温春来[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授,广东广州510275

出  处:《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1期160-167,共8页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基  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16世纪中国南部边疆与海洋经略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第五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学研究”

摘  要:清代的矿厂大都由若干独立的硐组成,并非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企业。厂在生产上虽没有意义,但在管理上却有着实际的内涵,本质上是一个管理单位。与现代矿业经济中的开采与冶炼分离不同,同一个清代矿山的众多矿硐,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某个矿硐与某个冶炼坊却可能是同一资本在投资、管理,矿厂由此常常兼具开采与冶炼之功能,开采、冶炼在事实与观念上均被视为一体,并且在运输成本与官方管理两个因素的作用下,矿硐与冶炉毗邻成为矿业中的主要模式。官府的矿税征收原则,大体上与炉、硐关系相应,只针对最终产品而不涉及矿砂以及相应的开采工作。

关 键 词:矿硐 矿厂 清代矿业 

分 类 号:K249[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