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邓新航
机构地区:[1]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出 处:《中国美术研究》2017年第3期47-56,共10页Research of Chinese Fine Arts
基 金:2013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现象与观念——历史艺术学视角下的先唐艺术文献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A760047);2012年重庆大学文科类跨学部学科项目“西南地区石窟艺术研究及其数字化应用建设”(编号:CDJKXB1200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五十三佛造像是巴蜀石窟中比较有时代性、地域性的一种题材,其信仰来源于南朝刘宋时期的西域高僧畺良耶舍所译《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此类造像在巴蜀地区流行于唐代,始见于盛唐时期,中晚唐时期集中出现,唐代之后迅速衰落。巴蜀五十三佛图像的布局形式,主要受初盛唐时期较为流行的一佛五十菩萨图像,以及北朝以来就已流行的千佛图像布局的影响。同时,受末法思想的影响,五十三佛信仰在北朝至隋代的中原北方地区以礼忏佛名为主,但在唐代的巴蜀地区却以造像供养为主,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类题材的宗教信仰方式和性质均发生了较大转变。
关 键 词:巴蜀石窟 五十三佛 图像布局 信仰方式 末法思想
分 类 号:K879.3[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