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出 处:《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81-90,共10页The New Voice of Yue-Fu(Journal of the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 金:上海市"创新课题";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上海音乐学院"音才辈出"项目的配套支持
摘 要:作为这个当代电子音乐的四篇系列研究之四也同时是该系列的最末篇,本篇聚焦于一个普遍而基本的问题:作曲家的思维步骤、创作习惯和工作方式如何受到新时代电子技术的影响?本文用作曲家穆海依(Murail)、费涅豪(Ferneyhough)和温瑟诺(Vincenot)三人从工作方式到作品呈现过程中运用程序辅助的不同方式为例,讨论运用计算机算法对作曲创作的三种典型的影响:1.为创作蓝图划"参考线",对复杂结果作仿真;2.促使产生音乐材料处理、以及音乐材料组织的新的作曲规则;3.运用互应式规则设计和可控的随机性,使计算机成为能动的"素材提供者",而作曲家更倾向于作为"材料组织者"。由此进入对音乐创作核心的思维层面的讨论:探讨新技术如何改变创作习惯,进而产生新的音乐艺术手法和风格。也探讨21世纪的音乐创作,当计算机的运用"撬动"了原本的"材料与手段"、"或然与必然"的关系后,在思维和精神层面如何寻得新的可能性。
关 键 词:电子音乐 创作思维 计算机辅助算法作曲Murail Ferneyhough Vincenot OpenMusic PatchWork PWGL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