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秋[1]
出 处:《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89-95,共7页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的文化驱动机制研究--苗族文化生态共同体的解体与重构"(71263012)
摘 要:多业态农耕是针对现代产业分野事实而提出的补救性概念,意在揭示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分野,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区别,而是呈现为复合经营的常态化运行。具体到我国云贵高原东南缘的"新月形地带"而言,这片低山丘陵地区生息着十多个民族,多业态经营也是这里传统农业经营的共性。这样的共性,乃是所处生态环境大致均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所使然。不过,这样的生态系统内部还存在着区段性的差异,以至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多业态农耕,也呈现出一定的内部差异。但不管是共性还是个性,都与相关民族作出的文化适应息息相关。此外,国家政权的影响、外部市场的变动,也在相关民族的文化适应中发挥着极其深远的作用。相关民族文化对所处社会环境的适应,又会使得原有的多业态农耕体制中孕育出多种"假象主业",并与传统的多业态农耕形成"双轨经营"的并行态势,进而使当地的多业态农耕更加复杂化。为此,发掘并创新利用这一地区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不能局限于关注其"流",还需要关注其"源",才能客观反映民族文化对生态和社会适应的双重表达,对传统农业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才能做到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并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