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瞳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文学院
出 处:《北方文学(下)》2018年第1期44-45,共2页Northern Literature
摘 要:鲁迅在其一众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对自我、民族乃至人类的原罪进行反思,《野草》作为鲁迅哲学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原罪意识反映更加明显.鲁迅所反思的原罪大体可归纳为两种,一是个体作为社会之子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所相互纠缠、不可分割的原罪,这种原罪更多地源于社会因素;另一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这种原罪则更多地源于人性的本来面目和难以捉摸的宿命.本文将就前者,即社会层面的原罪,对《野草》中的《死火》、《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等相关典型文本进行解读,从鲁迅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罪感剖析和鲁迅对庸众的怀疑和审视角度进行研究,意在使读者对《野草》、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加深理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