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锴[1]
机构地区:[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出 处:《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1期82-94,共13页China Law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宪法总纲条款的规范属性与实施机制研究"(批准号:12CFX01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政党国家理论产生于魏玛德国时期,产生的背景是魏玛国家性质的改变,即从君主国转变为民主国之后,人民的意志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政党作为人民意志与国家意志的中介,发挥着将多元的人民意志转化为统一的国家意志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魏玛遗老莱布霍尔兹(Leibholz)提出了政党国家(Parteienstaat)的理论。他认为,政党国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结构性变迁。由于议员受到所属政党的约束,所以议员与人民之间的联系被政党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所取代。政党国家是直接民主(公投)在现代国家的代替物,就像在直接民主(公投)中多数公民的意志就等于人民的意志一样,政党国家中,议会中多数党的意志就等于普遍的公意。政党国家的出现改变了政党属于社会、不属于国家的传统,消弭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但是,国家与社会融合可能带来社会政治化与国家部分化的后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