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腔”名实考辨——兼论“皮黄合流”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志勇[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出  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55-64,共10页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14AZW009)

摘  要:声腔史和戏曲史上颇受关注的二黄腔源头问题,因涉及面广且缺乏可靠的证据而一直未获解决,以致多说并存。事实上,在清中晚期,北京、陕西等地往往将产于湖北的西皮调称为二黄腔或黄腔,它与安庆的二簧腔是两种不同的戏曲声腔。皮黄戏早期剧本"楚曲"的声腔标识,则显示清中叶在汉口与西皮合流的是"二凡"调,二凡调即是后世皮黄声腔中二黄调的前身。揆之中南地区诸皮黄剧种,亦证实汉口的皮黄合流就是湖北西皮调与江西二凡调的并奏。

关 键 词:戏曲声腔 二黄腔 西皮调 二凡调 宜黄腔 皮黄合流 

分 类 号:J617[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