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万华[1]
出 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135-141,共7页Fujian Tribune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B09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整体)研究"(项目批准号11AZD06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汉语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新时代的开启和五四"人的文学"传统的延续。两者"共存"于文学分割中的流动,成就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的基本版图,形成多元复杂情境决定的文学格局,也使得这一时期不同空间的文学产生密切的内在联系。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文学流动提供了最丰富的旅外和在地形式,并在日后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文学中得以充分展开,显示了"旅外"源头和"在地"资源的丰厚,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学的流动性叙述,即在不同时空汉语文学的内在联系中把握文学的存在。这一文学史观让人把握到由"1949"而断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丰富的差异性中呈现出的历史总体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