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钉矫形术治疗脊柱侧凸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陆向东[1] 赵斌[1] 赵轶波[1] 王永峰[1] 赵晓峰[1] 

机构地区:[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山西太原030001

出  处:《实用骨科杂志》2018年第5期462-464,共3页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

摘  要:目的经后路椎旁肌间隙椎弓根钉置入矫形术应用于脊柱侧凸患者的可行性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自2008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后路微创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13例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3~59岁,平均21.45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例,退变性脊柱侧凸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CT及三维重建、MRI检查,术前Cobb角为23°~62°,平均(40.12±0.53)°;腰椎前凸角为11°~45°,平均(17.68±2.94)°;椎体旋转(Nash-Moe法)0度3例,Ⅰ度7例,Ⅱ度3例。旋转度1°~5°。术前进行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均未改善。手术方法均采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后方椎弓根钉置入,旋棒矫形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术后Cobb角、腰椎前凸角、腰腿疼痛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从而综合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切口感染。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均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2~102个月,平均58.63个月。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分别为(40.12±0.53)°、(13.92±0.64)°、(14.57±0.78)°,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7.68±2.94)°、(30.26±2.17)°、(28.71±2.45)°,ODI分别为(53.22±1.81)%、(26.33±0.76)%、(27.84±0.68)%,JOA评分分别为(14.37±0.54)分、(29.73±0.71)分、(29.16±0.61)分,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当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螺钉松动、断裂、脱出。结论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脊柱侧凸,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关 键 词:椎旁肌间隙入路 矫形 脊柱侧凸 

分 类 号:R682.13[医药卫生—骨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