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张家口地区同构造沉积过程及其与褶皱-逆冲作用耦合  被引量:17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and its linkage to fold-thrusting in the region of Zhangjiakou, North Hebei,China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少峰[1,2] 林成发 刘晓波[1,2] 庄其天[1,2]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第6期705-731,共27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72189;911142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7YFC0601400);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编号:XDB18030604)资助

摘  要:"燕山运动"年代和燕山构造带侏罗纪的构造性质仍存在着争论.燕山山间盆地沉积地层记录了燕山运动的活动历史及盆地构造性质,开展盆-山系统同构造沉积及其构造控制关系研究,准确确定地层年代,重新建立年代地层格架是进一步揭示燕山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构造变形机制、变形年代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燕山西段与太行山北段交接部位的冀北张家口地区褶皱-逆冲带与山间沉积盆地的构造和沉积结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沉积盆地中发育的所谓"侏罗纪地层"可能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受生长褶皱-逆冲构造控制,在褶皱-逆冲带边缘形成褶皱前渊型、逆冲前渊型、断展褶皱型、断弯褶皱型及断弯褶皱与断展褶皱复合型生长地层;重建的由褶皱-逆冲带与挠曲盆地构成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的"源-汇"系统反映了燕山运动在研究区起始于中侏罗世;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至少发生了3次褶皱-逆冲事件,形成了基底卷入式褶皱-逆冲构造和小型山间挠曲盆地;基底卷入式褶皱-逆冲带与挠曲盆地"对"的自东向西迁移,可能受控于西太平洋"平板式"前进俯冲作用.

关 键 词:燕山-太行山 褶皱-逆冲带与挠曲盆地 生长地层 “源-汇”体系 基底卷入式褶皱-逆冲带 

分 类 号:P542[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